什么是修行?

是内心自由,是接纳自己,是不拧巴。

spiritual_practice

今天和朋友聊天,谈到修行,谈到内核。

我一直以来都追求自我成长,毕业后阅读最多的就是各种工具书籍、方法论。我认为只要掌握足够多的方法论,就能解决更多问题。事实确实如此,当我们掌握的方法论足够多时,确实能够应对很多挑战。比如麦肯锡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技巧》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讲述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办法在我目前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中都适用。

然而在这两年,我发现这些方法论无法解决我内心的问题。它们解决不了我脑海中的困惑,缓解不了我的拧巴,改善不了我的脾气,也无法让我内心平静。

于是,我转向了古老的智慧,开始探索哲学、宗教以及其他古老的文献。我开始了解佛教、道教、犹太教、印度教,阅读黑塞、加缪、尼采的作品。我认识了虚无主义,也了解了积极的虚无主义。随后,一个问题开始在我心中反复出现:这是否是一种修行?

修行是什么?修的是什么?修的是内核。

就像《悉达多》中,悉达多离家远行,寻求的是稳定的内核。这内核其实本就存在于他身上,他追寻的大乘佛法也是他自己的佛法。这一路的行走,只是为了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之后,才能看到本就存在于自身的坚不可摧的内核。

方法是从内核生长出来的。内核稳定之后,所有的方法都不那么重要了,因为我们可以随时创造新的方法。方法始于内核。有了稳定的内核,便不再缺少方法。

修行很多时候修的是我们面对问题的出发点,是我们看待事物的本能角度,是当我们获得巨大馈赠时的心态、面对低谷时的心态。修的是心性。

简单来说,就是让自己"不拧巴"。

让自己不拧巴其实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自己能接受更多。只有能接受更多,更加多元,能从更多视角看待和解释同一个问题,我们才能找到通畅的道路。当我们找到了通畅的道路,内心的痛苦也就随之消散。

归根结底,修的是内心自由。